泰安溫泉鄉,不泡溫泉,我們去義診
閒話
在發小兒科的格文之前,來個輕鬆的一篇。這是進西醫見習前去義診的文章。真喜歡去義診,每次都會有不一樣的病人,可能因為山上醫療資源比較缺乏,有時候一些原住民朋友也不常去看醫生(並且不愛看醫生),一些問題拖拖拖,很可能越來越嚴重。像這次有個疑似產褥熱的case,平常應該根本不會看到(況且,產科也不會來看中醫),也不可能會去想「這中醫要怎麼治」。所以我覺得義診還是有意思的。
前言
去年暑假參與過三天的義診行程,收獲良多,經過一年,不僅各中醫科目都修習完畢,中醫見習也參與過,對於接觸病人更有信心與把握,所以自己相當期待這次義診可以是另一次的學習之旅。
第一天早上由於小小迷了路,翻了一座山頭才到義診地點。抵達時已經晚了一個小時。在一陣慌張中安置診區與藥局,便開始了這次的義診活動。
泰安鄉是泰雅族為主的鄉鎮,群山環抱,景緻秀美,又是中部著名的溫泉鄉,溫泉飯店林立,在山林之間洗滌身心的疲勞亦是一樂事。當地民眾多務農或從事飯店行業,疾病型態自然與都市快速步調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
以神速穿梭山路、極限倒車的司機大哥 Instagram也可以拍得很流動齁! photo by Instagram |
診斷,還是要臨床
第一天早上一位重聽的泰雅婆婆,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四診的重要性。問診固然是收集資料很重要的方法,但僅依賴問診無法得到足夠資訊,或者說,無法得到「真正的」資訊,光靠問診來作診斷就嫌不足。切診不僅是脈診,有更多的診法可以應用,例如西醫的理學檢查、腹診、趺陽脈、太谿脈等等。
然而,各類檢查方法所得到的許多資訊,仍須進一步分析,倚賴的就是醫者的經驗,脈浮為何?脈沉為何?得到這些資訊又要如何處置,該用藥、針、灸、整復、推拿,有各種治療手段可以選擇,何者對於患者最有益處?又或者哪一項治療工具是醫師最擅長、最得心應手的,都左右了治療的成效。
針灸、傷科、開水藥,各有所長
這次義診邀請到的醫師都各有專長,王醫師,良於針灸;向醫師,善於傷科;杜醫師,精於開水藥。在義診過程中會感受到,無論哪一種治療方式,都能收到一定的療效,對於工具的掌握也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中醫診法與治法都有很多,怎麼診與怎麼治往往不是重點,而是診治的理路是否清晰且有效。診斷頭頭是道,治療一蹋糊塗是不行的;反過來,治法百花齊放,診斷一頭霧水,更是行不通。然而診治的理路是最難學,或許也是最難教的。
肩痛肩三針,膝痛膝三針,是大家以為的針灸;腰痛扳腰,背痛推背,是大家以為的傷科;頭痛川芎茶調,肚子痛建中理中是大家以為的開藥。這些觀念都不對。應該憑證下方針,不過雖然有這個認知,要如何「憑證」還不知道。
看初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三天義診有擔任初診組、針傷組,由於七月中醫見習的訓練,問初診已經比較熟稔,也試著擬方開藥,居然還得到了瞿醫師的稱讚與採用,一時間真的受到很大鼓舞,還要繼續加油才是。
看初診也有遇到幾個比較有趣的患者。有一位來看筋骨痠痛的大哥,曾患胃癌,胃已經切除三分之二,不過看起來氣色不錯,他向我透露說他患病後就回部落修養,每天在山裡走來走去,用牛樟芝泡茶喝,後來癌症指數都很正常,醫師也大感驚訝。
機動組的同學向我示意說「問久一點」,原來是午休時間到了,醫師要吃飯。這下可變成個小難題了,於是東拉西扯,天南地北的聊了一個小時。大哥說部落很多族人都靠牛樟芝致富,小小一片靈芝,可以賣幾十萬呢,大片一點可以賣到上百萬。在山裡若發現牛樟木,都要小心藏起來,不要被別人發現,因為靈芝採了還會再長,簡直就是搖錢樹了。不過這一切都是違法的,山裡長出來的東西,是政府的,不能亂採。這位泰雅大哥聊心大發,又偷偷跟我說部落還有很多族人在做木材買賣,也是富貴險中求,因為這是會被判刑的,會被抓去關。木頭砍下來,用宅急便車運走,便神不知鬼不覺。聊著聊著,我看到外面一輛「黑貓宅急便」,我對泰雅大哥笑了一下說:「宅急便耶!」,大哥眨一下眼睛,很調皮地說「我不知道喔!」。
另外有一個新產婦帶著一個月大的小女嬰來看診,主訴產後發潮熱,每到晚上必大汗出、發熱,至清晨方退,惡露不盡有膿。雖然中婦已經修完,但真的遇到產後發熱、下腹痛還是有點慌忙,有點不知從何問起。一邊翻書,見證正是陽旦,又找不到陽旦湯(明明就是桂枝湯加黃芩),幸而還記得「好像有黃芩」,用了黃芩湯,也與林醫師意見相當。
金匱婦人篇真的該好好熟讀熟背,這次經驗真是又一次讓我慚愧學藝不精,希望下次再遇到類似案例可以很有信心及膽量地把陽旦湯、枳實芍藥散、下瘀血湯等婦人篇方劑開出來。
中醫義診的未來
我一直很喜歡參與義診,已經參與過兩次國內的暑期義診與一次尼泊爾義診,每次參與都有不同的收獲。台灣山區醫療不便,也有很多無中醫鄉鎮,義診多少能提供一些當地民眾醫療資源。但是義診都是短期的,患者卻需要長期的照顧,若有定期的巡迴醫療或許更能帶給山地民眾更多的幫助,也許是值得投入的事業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