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清冠一號的後續效應

圖片
順天堂RespireAid 2020年1月31日中醫藥研究所 發布 《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並針對西醫隔離病房收治的COVID-19患者,採用「中西合作照護、中醫會診」的方式研發「清冠一號」處方。今年因臺灣國內確診案例在5月15日後陡然暴增,再加上全聯會及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相繼發布新聞,清冠一號詢問度增加。儘管不少人會打電話至中醫診所詢問,但在Google搜尋並沒有進入熱搜,比較熱門的相關搜尋還是「清冠一號股票」。 2018年國人中醫就診人數 為641萬人,就診率為每十萬人口27,202 人,為西醫就診率(91,077 人)之 1/3,其實中醫使用人口是逐漸下降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會想吃中藥治療輕症或疑似症的患者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不過很多中醫界的前輩仍認為「中醫Can help」,但「甘按捏」? 清冠方的組成在網路上已是公開處方,雖然公會強調「需中醫師處方」但民眾自行去中藥行買藥並無法可管,畢竟藥材零售原本就是中藥行的業務,而代煎藥或預製的湯藥便利包即使並不合法規,衛福部也從來無法有效管理。由於藥行無法透過雲端病歷確認消費者是否處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很容易就暴露於更高的風險當中,難保不會有潛在的COVID患者自行去拿藥。中醫診所的情況也類似,優於藥行的部份是可以透過雲端確認患者是否屬於自主隔離身分以及有無做過篩檢。公開處方又要求患者不能亂拿藥一方面是進行人性大考驗,二方面又是置中藥行與中醫診所於風險之中,要求基層自行吸收這些風險,如真成為傳播破口,高層有無任何的責任可究? 先將清冠方是否有效的問題放一邊,清冠方的設計本是治療用而非預防用。這點很多民眾不明白,在媒體上也沒有好好強調,只能靠基層中醫師無奈教育來電的民眾。如果要靠清冠茶或清冠湯方賺一波的單位,大概不會考慮到要傳播正確觀念,先賣一波再說。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清冠一號可以「預防」請問我們幹嘛還需要「疫苗」?預防是要怎麼喝?照三餐?吃到什麼時候?吃到沒有疫情清零為止嗎?賣藥的人絕對不會告訴你。而取得用藥的正確作法在媒體上同樣未能呈現,主要就是欠缺完整的配套措施。現在如果隔離中的患者想用中藥治療輕症或疑似症,應該透過1922或在地衛生局轉介至地方公會再派發案件到診所。但疫情期間,地方中醫公會的人力能否妥善處理相關案件,派案後又如何寄送給藥,相關流程機制都混沌不明。 清冠一號的出現凸顯了中醫藥管理的諸

百年前臺灣漢醫的防疫觀念

圖片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最近COVID-19病毒在臺灣蔓延,125年前的臺灣也有過這種氛圍。1896年5月,鼠疫在台南爆發,10月又在台北大爆發,當時的台灣漢醫對於防疫的看法是什麼?或許會有人認為「漢醫」就是守舊而傳統,應該會反對現代醫學吧?在東亞許多地方或許是如此,但在臺灣並不是這樣。 《疙瘩瘟治法新編》(影本)封面 臺灣漢醫黃玉階在其《疙瘩瘟治法新編》一書中就提到「噴石炭酸水防疫」,並在書中指出石炭酸水「泰西名曰加波蚋霜」(即carbolisata的音譯),因此部份臺灣漢醫其實相當關心現代科學也具備相關知識。當時也常使用生石灰粉進行環境的清潔消毒,同樣在黃玉階《疙瘩瘟治法新編》書中也提到「可多用灰粉蓋在死鼠上」,再用畚箕掃帚掃到僻處埋於土中。香港鼠疫發生時也大量運用生石灰,並要求在棺材內撒佈,引發華人抗議,認為對死者不敬;而日本政府則是規定用石炭酸水而非石灰粉,或許在觀感上稍微良好一些。 臺灣漢醫早在1898年就有「隔離」概念。在黃玉階的書中就談到「此症既名曰疫即能傳染患者須當另居隔離」。這段文字本身非常奇怪,在過去醫學史的研究中,「疫」與「傳染」並沒有劃上等號。根據醫學史學者雷祥麟老師的研究,在《東三省疫事報告書》中總督錫良說:「始則官紳醫士不信疫之可以傳染」,也因為不信鼠疫會傳染,認為流行疫病何年無有,「疫」用中醫治法是很好治療的,而最後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價。 「疫能傳染要隔離」與「醫士不信疫可傳染」這兩者之間有相當巨大的知識差距。 回顧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的初期,臺灣曾向世界衛生組織電郵表示「個案已經隔離治療(isolated for treatment)」 ,然而世衛秘書長竟抱怨「臺灣電郵未提到人傳人」,引發爭議。衛生部長陳時中認為既然提到隔離,表示疾病會人傳人的情況「不言自明」。在英文語境當中,一旦提到「隔離」(isolation)即暗示疾病具有人傳人的傳染特性,1894年香港殖民地醫官(Colonial Surgeon)雅利士(Phillip B. C. Ayres)與國家醫院代理院長婁遜(James A. Lowson),在兩人共同署名致潔淨局(類似於衛生部的單位)的信件中使用的字眼就是「isolate」,表示他們發現了鼠疫患者並「立即隔離」。因此臺灣漢醫的「疫能傳染要隔離」這樣的觀念,非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