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專科訓練、負責醫訓練,問題在哪?該怎麼走?

圖片
Photo credit: Karolina Grabowska 最近參加了關於中醫專科的會議,雖然中醫專科化可能是一個趨勢,但在與會過程中發現幾個關於中醫專科訓練的問題。 一、 訓練容量 在過去的會議中,我常表示疑問:中醫專科是要成為 少數人的專科,還是每個人都拿一兩科? 從幾次的參會可以看到,中醫專科的方向 是少數人的專科無誤 。如果內、婦、兒、針、傷,每年每科可以培養出約10名專科醫師,家醫科培養容量假設可以到3倍好了,那就是30名家醫專科醫師,意即每年總共可以產生約80名中醫專科醫師。而這些專科醫師的執業環境必須在教學醫院,否則回到診所端,研究、教學、中西醫合作、專科化的醫療都相對困難,4年從負責醫到專科的訓練資源,某種程度來說是浪費的。 換句話說,目前中醫系畢業生365人,假定100名雙主修絕大多數都走西醫,每年產生260-270名中醫師,扣除70-80名專科醫師,大約 仍有200名左右的中醫師所做的事情與過去沒有太大差別,仍然是基層診所看診衝量,作為一名健保中醫。 一直以來,我覺得中醫界 最大的問題都出在負責醫上 。過往開出的訓練名額不夠,衍生 薪資 與 勞動 兩大問題,不少主訓單位因多了「負責醫」資格得以用更低薪資或更長合約來聘用年輕醫師,而為了「負責醫」的資格,年輕醫師也默默接受。現在規劃的專科疊加在負責醫之上,對於受訓學員來說,吸引力反而不如負責醫強。如果醫院強制用4年合約換負責醫加專科兩資格,大概還是有一些人願意接受。否則住院醫師做兩年,取得負責醫資格就離開,不再繼續走專科的機率較大。而在 診所方面,光執行負責醫訓練就已經人仰馬翻 ,還要再加上專科訓練,不僅沒有足夠誘因,診所方面的資源恐怕也難以配合。 再回到專科訓練容量,未來的中醫專科醫師假設真的如此稀少, 各科能否收到真正打算在該科長久做教學研究的年輕醫師會是很大的問題 ,這樣的人會有多少?資源投入足夠吸引這樣的人才嗎?未來可預見的是R3、R4招收勢必困難,就算一個學會全年收了10位醫師,2年後取得專科資格,可能還是會有一半的醫師出去開業,5年後剩下一半中的一半可能還是出去開業了, 醫院如何可能留人做事會是很大的挑戰。 二、訓練內容 各專科都有不同訓練內容,大家所擔心的多半是專科訓練與負責醫訓練沒有太大差別的問題。當然,各專科學會都保證內容深度會有差異,但 這種差異恐怕跟學生或年輕醫師的期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