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中、後西,都幾?(二)

真是難以開啟的第二篇,總算要 揭自家的瘡疤 聊中醫的現況。不過在 冒著被殺的風險 開始談之前,先講一下我(自以為)念中醫最好可以具備的能力。 1. 訓詁能力 可能大家會覺得太誇張了,為什麼念中醫還要懂訓詁?清人陳澧《東塾讀書記‧小學篇》云:「蓋時有古今,猶地之有東西、南北,相隔遠則言語不通矣。 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 」,這是 小學 家常引用的一句話(也是身為大師的我老爸口袋裡一定會有的一句話XD)。我們現在讀的「中醫學」,是「傳統醫學」,也是「當代醫學」。經典內容都是古文寫成,然而古代的時空背景,與現代不同,如何正確理解便需要訓詁能力。 現代人不是只有中醫能選,而是 所有人都是看西醫的 。這麼說好了,你不會是在家裡出生的吧?!從小到大,就算再怎麼愛中醫,也不可能從沒吃過西藥、從沒用過西藥,中醫只是一種Fancy的選擇,現代人可以一輩子不看中醫,但,實在不可能一輩子不看西醫。所以中醫不是要現代化(conventionalize),而是要當代化(contemporize),我們面臨的患者已經跟古書描寫的不一樣了,如何古方今用,古學今釋,是每一個中醫師每天都面臨的挑戰。 2. 翻譯能力 是中翻英還是英翻中?如果訓詁是古翻今,我覺得中醫還要會東翻西,西翻東。現代醫學是西方醫學,怎麼把中國傳統醫學的概念翻譯成中西融合的現代東方人聽得懂的話,甚至翻成西方人聽得懂的話,是每天都用得到的能力。 中醫很好玩,常常要思考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不同。對於一個處在東方文化中的西醫師而言,這種文化衝突絕對也是存在的,只是主流醫學是西醫的緣故,衝突感不至於那麼大,但對於活在現代的中醫師而言,古書所稱的「風寒」是什麼?怎麼解釋?到底可不可以說是「pathogen and systemic immune reaction outcome」?這些「翻譯」到底好不好?怎麼驗證?都是一串串的問號。也許我們也可以不要想那麼多,就直接告訴患者「吹到風感冒」,只是我覺得,少了思辨的過程好像也少了些許的美感。 思考形上問題對我來說太有趣了,我很想多聊這些問題。 3. 英文能力 中醫如果不能「直讀原文」會阻礙進步,同樣,醫學書也要「直讀原文」,才更能讀通。太多原文書翻譯都太爛了,不能怪他們,畢竟很可能是一群倒楣的克拉克或年輕住院醫師翻的,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