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源流淺探(2)

經方源流淺探
    ——從《漢書.藝文志》經方家至仲景方

(續上文)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自言:「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又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其所言仲景論廣伊尹《湯液》,應非《藝文志》的三十二卷本,而是陶宏景所見的三卷本[1]。依照這樣的資料來探求,三十二卷本的《湯液經法》與三卷本的《湯液經法》應併行於漢代一段時間,然而被收錄進《漢書.藝文志》者,卻非當代醫家通用的三卷本《湯液經法》。

而由《輔行訣》的相關體例來看,《傷寒雜病論》的確繼承了《湯液》的用藥精神,而《輔行訣》的制方甚至比《傷寒論》更有原則與規律性,多依照五行生剋配伍,因此從《輔行訣》所引《湯液經法》內容更能看到是陰陽五行學說和五臟
辨證[2]

但《傷寒論》的具體辨證方法卻不採用《湯液》以五行、五臟作為主要辨證法,而特採六經辨證。有研究者認為六經的實質是:人體患病後出現的六類症狀反應[3],而不為《黃帝內經》中所指稱的六經,並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標名引用仲景《傷寒論序》並無「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字;日本古本《康平本傷寒論序》將此二十三字改為小字嵌注於「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八字之下。因此認為張仲景並非據《黃帝內經》撰寫了《傷寒》。

仲景非據《內經》撰寫《傷寒》的立論是否可靠?就傷寒論六經傳變的認識來討論,在《素問.熱論》中有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在《熱論》篇就已具體提出六經傳變的問題,桂林古本《傷寒論》卷三〈傷寒例〉中有「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與《熱論》中「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兩段文字對照互相類似,由趙開美本《傷寒論》卷三有傷寒例標題來看,可知桂林古本傷寒例非後人偽作[4]

另由桂林古本卷五、溫暑熱濕燥風寒六淫疾病的條文,也可以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條文相作參照。

亦有臨床醫師就傷寒論六經病與內經是動病進行相互對照類比,認為內經中十二經是動病與傷寒六經病有經脈循行上相類合之處[5]。不過對於六經實質指涉,朱肱《南陽活人書》說是指足六經,但實際上足經生病與手經密切相關,如足陽明胃經的腑證腹有燥屎,就與手陽明大腸經有關;少陰篇所述脈微細,但欲寐等證,不但與足少陰腎經的腎陽衰相聯繫,而且與手少陰心經的心陽虛衰有關。因此認為六經病與手足經都有關聯[6]

依據桂林古本《傷寒論》,有〈傷寒例〉、〈雜病例〉,而致後人將傷寒論切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傷寒論》的源流除了與《湯液經法》有密切關聯,六經辨證的分類方式卻可參照考據《黃帝內經》部分內容。而桂林古本中針對溫暑熱濕燥風寒的立方,也可以追溯到《內經》當中。《金匱要略》的雜病方則與《漢書.藝文志》經方家較有關聯。整體來看,《傷寒論雜病論》的內容不單只有依據《藝文志》所稱的經方,亦考究醫理,依醫經辨證而論治,而其辨證方式除六經辨證之外,依據桂林古本,亦可有溫暑熱濕燥風寒的七氣辨證,而《湯液》的五臟辨證也並非無所留存,在古本中燥、風、寒病都有加入五臟辨證的條文。

由以上資料可以推測王叔和在編次《傷寒雜病論》時必然對於傷寒論的內涵源流做過考究,而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的註解。我們亦有足夠的資訊顯示《湯液經法》在梁.陶弘景後失傳,是以《隋書經籍志》未加著錄,故在王冰時也未能為之一睹,因此未被註解在傷寒論中。

仲景方至今因其方劑配伍的特點而被特稱為「經方」,然而溯本追源,漢以前的醫學發展,由各家流派至班固時將方技整理成四家,其中醫經、經方各有許多文本著述,但在《漢書.藝文志》中的存本,的確可能經一定程度的揀選,由近代出土文獻以及《湯液》的不同版本流傳視之,《藝文志》崇揚官學,貴形而上之道而輕形而下之器[7]的特性實須加以留心。《漢志》所稱之經方卻與「經驗方」有一段距離,由《輔行訣》所存《湯液經法》可看出經方有依據醫經立論制方的特性。考究仲景方的源流與特色,亦可發現其與《內經》的關連淵源,部分學者所稱的張仲景並非據《黃帝內經》撰寫了《傷寒》的相關立論自有薄弱之處。而就王叔和對仲景傷寒論的認識,也可以釐清張仲景在論著此書時必然曾依據《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平脈辨證》,甚至有更多當時已亡佚未見的書籍,如《湯液經法》,俱是《傷寒》的祖本。從桂林古本的行世我們也可以推測或有更多已失傳的醫書提供更豐富的醫學思路、辨證法與方劑治則。


[1] 同前註
[2] 同註8
[3] 馮世綸,兩個六經不能混淆《傷寒雜病論》的理論來源,中華中醫藥雜誌(原中國醫藥學報)2006年第21卷第10
[4] 張順晶,由趙本《金匱要略》考證《桂林古本傷寒雜論》之真偽,《整合中醫學年刊》,第一期,民76
[5] 田安然,《傷寒論義理探要》,台北,知音出版社,2001
[6] 同註2,頁106-107
[7] 金仕起,《漢書.藝文志》的方技史圖像——從其學術立場與現實意涵的考察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立中醫,有影無?

考後中,你的目標在哪裡?

中醫為何為了「國立」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