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1的文章

難經中對於「五」的術數探究(下)

五、 中國傳統醫學的數術特色 中國傳統醫學的方術特徵,在《史記.扁鵲傳》的記載中帶有濃厚的神仙方士色彩,其中長桑君稱「我有禁方」開啟許多對於禁方醫學的考究 [1] ,禁方醫學除了「非其人勿傳」的禁秘特色,更有其數術的理論基礎 [2] 。數術在醫家中被充分運用,不同於《內經》的五運六氣特色,《難經》中「五」的數術應用有其鮮明特色。由五行出發,由五行生剋變化來認識人身的器官體系。 陰陽與五行的關係有許多研究試圖把陰陽與五行的關係釐清,並認為陰陽與五行的理論在先秦時代是平衡的發展並未整合在同一體系之下 [3] 。在《難經》中也會發現陰陽體系與五行體系通常不在同一難中 [4] ,但從《難經》〈第四難〉探討脈陰陽之法與五臟陰陽關係,及〈第三十三難〉中,肝肺屬性浮沉現象探討,也可看出試圖將陰陽與五行進行整合的痕跡。 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墨子》〈經下〉:「 五行毋常勝,說在宜 」被認為是指五行生剋,但也有許多學者認為有待商榷 [5] ,甚至「五行毋常勝」是墨家駁斥鄒衍一派的論點 [6] 。然而五行相勝的意義,錢超塵先生亦作了素樸的引申比喻,以斧砍木稱「金勝木」,以水澆火為「水勝火」 [7] 。從材質的角度來看,水能勝火,火亦能勝水,其相勝關係其實單就物質角度來看會發生問題。 在《白虎通義》中云:「 五行所以相害相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試圖從一個形而上的角度來理解。而在《呂氏春秋.應同》中以朝代更迭來描繪五行相勝 [8] ,故秦朝以色玄用事,漢代更尊黃老。這些漢代的文獻都指出五行相勝理論在先秦時就已成形。 六、 五行的臟腑配屬 五行與臟腑的配屬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此篇中大篇幅地將各種屬性與五行做對應。在《難經》中除了標幟五臟的五行屬性之外,較獨特的是將各種診斷方式,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疾病分類、與治療方式與五臟或「五」數做配屬。 在〈第四難〉中將五種脈象配屬到心肝脾肺腎,〈第五難〉將持脈力道輕重配屬到皮脈肉筋骨、肺心脾肝腎,〈第十難〉以心脈為例探討五臟之五邪變脈,〈第十三難〉以五色望診配屬五臟及五脈,〈第十五難〉言五臟脈之平脈與變脈,〈第十四難〉言五臟病的損至診法與治法,〈第十六難〉將五臟病配屬五色及五臟病脈,〈第二十

難經中對於「五」的術數探究(上)

一、 前言 五行的起源,可上溯自《尚書.甘誓》「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及《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然而五行在《尚書》中尚未顯明揭露其生剋乘侮的關係與秩序。 五行的秩序在董仲舒《春秋繁露》,被大量運用,形成儒家的天人思想。而在《難經》中,有許多圍繞五的數術推演,部分與五行有關,但部分僅取其數「五」而非定與「五行」相關。 為了更充分理解這個題目,將近年對於五行哲學思想的探索進行了一些蒐集,從五行出發,試圖貼近《難經》中以「五」為中心的數術架構圖象。 二、 五及易數的溯源 在《說文解字》中對於「五」的解釋為「 五行也,从二,侌昜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從五。乂,古文五如此 」。段玉裁注曰:「 古之聖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後造此字也 」。從《說文》當中可看出「五」字與五行的相關性。 在《周易.繫辭》中「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在《易學啟蒙》中亦有「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這些有關易數的描述,具體更被呈現在《河圖》、《洛書》中 [1] 。 三、 五行的溯源 五行之實質意義,在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認為五行是「 將物質區分為五類,言其功用與性質耳 」,不認為五行有獨特之意,更舉《左傳》「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為例,認為五行的用意當平實待之。 而五行是否可以如同亞理斯多德提出之四元素,視為五種基本的元素?五行的觀念其實與四元素有基本的不同。四元素是不可拆解的四種基本元素,而五行的概念則更側重於相生相剋的平衡循環。五行中的風與四元素的氣似近實異,與五行中多出木與金兩種在西方傳統中認為是可以再拆解的兩個元素,揭示五行與四元素之基本不同 [2] 。 在梁啟超文中 [3] 又提及《荀子.非十二子篇》「 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 」梁氏謂「此五行不知作何解,若謂即《洪範》之五行耶?子思、孟軻之書只字未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