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藥師還是中藥師

最近中醫界與藥界為了社區藥局調劑中藥的問題有些爭論,但版主我認為,問題不在藥師還是中藥師,而是中醫在台灣快陣亡了。


photo credit: ROSS HONG KONG 

根據這篇中央社報導以及這篇中時報導大概可以整理出一個來龍去脈。

一家社區藥局因申請中藥調劑費被拒,開始跟健保署打行政訴訟,最近即將宣判,健保署就博歹筊把遊戲規則給改了,變成「只有中醫診所、中醫醫院、西醫附設中醫部」可以申請中藥調劑費。這下引發藥師不爽,覺得藥局怎麼會不能申請中藥調劑費??!之後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也跳出來說「藥師應該要中藥或西藥擇一執業不能包山包海,不然就應該要有中藥師」。

再回顧一下中藥師的脈絡,目前大家看到的中藥房從業人員其實是不能調劑中藥的。(阿?那我們去中藥房買四物湯是在⋯⋯???這是另一個故事,有時間再開一篇好好討論)中藥房的人當然也希望可以合法調劑中藥,主要是水煎藥,畢竟生藥材飲片(名詞解釋:中藥切成一片一片叫飲片)就是中藥房主力在賣的東西不是嘛?但是中藥房方面比較希望用勞動部主管的「技術士」作為認證,而藥師那邊則是希望由衛福部主管的「藥師」管理,中醫界折衷推出「中藥師」這樣的新專業技術職類,瞬間公雞變飼主。

目前現狀就是,藥師畢業後大多數仍是從事西藥的調劑,不管是在醫院、診所或社區藥局,主要都是調劑西藥,只有醫院中醫部及少數中醫診所聘請的藥師會調劑到中藥,是以調劑「健保中藥」——也就是科學中藥為主。「水煎藥」不在健保給付範圍,當然也沒有調劑費。

到底中藥的調劑業務該不該也給社區藥局做呢?藥師公會認為「可執行中藥調劑業務的健保藥局有4000多家應該可以做」,然而實情是即使開放了,社區藥局也很難做。常用科學中藥複方加單方可能多達400種,另外有廠牌問題,常見的藥廠如:順O堂、港O蘭、莊O榮、O達、O昌、O明、O豐⋯⋯,不同藥廠的選材、製程、處方用藥、用藥比例可能都不盡相同。全台GMP中藥廠共87家,有做濃縮劑型(所謂科學中藥)的廠有43家,一個藥局要備多少種類的藥來承接中藥調劑業務阿?



退一步先不論台灣中藥廠有很多的問題,假設讓一家藥局承接幾家中醫診所的業務,用藥固定400多種,這家藥局的中藥調劑業務大概不太會是什麼主力的業務⋯⋯除了調劑費一天23元真的有夠低(但是看一下中醫師調劑才13元⋯⋯更低了)

一個月中藥調劑的數量可以支撐一個藥師的薪水嗎?當然是沒辦法,假設一家內科診所一個月看1000個純內科,真的是爆強,至少要在方圓1公里內(病人會想走1公里去拿藥嗎⋯⋯)有3家這種1000張純內科爆強診所才勉強可以撐一個藥師調劑中藥。反觀西藥的藥師服務費——33元,但是每個月看2000個患者應該沒什麼問題,很多內兒耳鼻喉診所的門診量一天100還算少的,合理門診日數一個月28天(阿為什麼中醫合理門診天數是26天呢⋯⋯這之後再說),完全可以請一個藥師而且還有剩阿。

回歸本文一開始所說的,問題不在給藥師調劑還是新創中藥師調劑,而是中醫在台灣快陣亡了,如同我「跟診要跟什麼」這一篇所寫,台灣中醫診所一半是傷科業務(為什麼是如此也是以後另外再說),真正做純內科業務的中醫師實在太少。醫療產業的核心引擎不在中醫的手上——中醫既不會開刀又不會通血管,只能做西醫剩下的業務,撿拾西醫常規治療之下仍無法解決的漏網之魚,長此以往,中醫的核心能力就變成看小毛病與慢性病,越來越可有可無。

醫療與科技史學者Mei Zhan在其對於中國的中醫政策研究中指出,60年代強調一根針一把草,簡便效廉,赤腳醫生治病。而90年代則提出中醫要與世界接軌,上醫治未病,治療亞健康,瞄準中產階級的預防醫學需求。從中國的醫療政策就已經看到中醫過去不管能不能治大病,至少是個便宜的選項,也有機會治到急重症,畢竟西醫的醫療成本非常高,就算死馬西醫能救,但要花那個錢還不如帶去給中醫當活馬醫。然而隨著西醫醫療的可近性增加,不管是民眾經濟改善更能負擔或者整體醫療成本下降,西醫醫療的穩定性在逐步發展中也不斷提升,中醫接觸急重症的機會減少,開始轉往「亞健康」的疾病方向,這是整個中醫產業的趨勢。

台灣的中醫能力絕對不是不好,而是徒有屠龍刀而沒有龍可以殺,也不確定自己屠龍的本事能不能做到百發百中(阿就沒有常在殺阿⋯⋯)。病人不知道自己的問題能找中醫看;就算是有在給中醫針灸,也不一定知道中醫也可以看其他內科疾病;就算是有在看某A問題,也不會想到其實還可以看某B問題。供給與需求兩方互相對不上。

不少中醫界的大佬認為解決方案就在「中醫專科」,但是以目前的中醫專科訓練方法,似乎無法訓練出什麼一代高手,頂多就是合法發證書,給拿到專科的中醫師多幾次機會,然而,只要治不好,中醫就會被認為「不過爾爾」,而且不只病人本身不會想再看中醫,病人周遭的親友大概也不會想再看中醫了,長此以往中醫的利用率怎麼可能會不繼續下降呢?

如同前立委林靜儀所說「在20、30年前,國民黨政府對於中醫的概念是『消滅它』,所以當政府過去的政策是要消滅中醫,『怎麼可能立一個讓你真的可以用的法?』因此現在要推動中醫藥發展的相關政策,當然不會太容易」。中醫是極其脆弱的產業,任何的變化都可以使已在谷底的中醫再下一層地獄,因此不管是什麼救中醫的政策大概最後總落個雪上加霜。

中醫在台灣的定位不清楚,它是一種替代或補充療法嗎?它是我們的民族傳統醫學嗎?中醫是推拿按摩傷科針灸主治痛症嗎?中醫是全人醫療內外全科嗎?能處理的範圍到哪裡?如何與西醫配合而共同治療?有太多的問題沒有釐清,執政者缺乏想像,中醫群體自身也沒有論述。

所以⋯⋯如果還在考後中,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考後中,你的目標在哪裡?

國立中醫,有影無?

中醫為何為了「國立」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