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病從根治》--談自己學中醫的兩個問題

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幾位學長姐在網路上討論,旋即引發班上團購風。本著「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的精神,很快便入手閱畢。然而重新再思考則是因為寫「金匱要略報告」而有這樣的契機。 就這樣? 《萬病從根治》一書行文流暢,每個章節都以一個生活小故事做開頭,非常好讀,比之「名老中醫系列」簡直如小菜一碟。書中以「濕、火、寒、熱」,幾個中醫基礎學中大家背得呱呱叫的「病因」為主軸,把故事串接成書。讀畢後第一個想法是:「就這樣?」。 「就這樣?」這句話不只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常從心裡冒出來,其實在上課、跟診過程中也不時出現這種疑問。第一個故事「濕毛巾」在講寒濕以及濕性趨下,第二個故事「孔明燈」在講火性炎上,第三個故事「濕衣服」在講濕熱病機。作者也簡單用幾味平淡無奇的藥物便把問題解決。到底是這個病案特別單純或者中醫「就這樣」解決問題? 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寒、濕、熱」彷彿排列組合一般到處出現,好像任何問題只要對準病機就能迎刃而解,但為什麼一遇到真正的患者,想開藥試試自己的功力,卻捉襟見肘,是「治好了」還是「自好了」,都莫名其妙,很明顯的,除了辨證與論治中間巨大的斷層,「怎麼辨證」,亦即診斷的功夫,在學習的過程也留下大段空白。 學中醫最大的不踏實就像在閱讀這本,也許可稱之「閒書」一樣,覺得「東一塊、西一塊」。第一章從寒濕、火熱、濕熱、寒邪最後談到上熱下寒。第二章則以五行生剋的故事來串接。第三章則舉了很多「玻璃刀」,一些針對特定症狀,所謂的「特效藥」。 可能因為從小到大,學科學、讀科學,習慣了,中醫在現代科學的脈絡中便顯得毫無次序章法。現代醫學將人體分做十大器官系統,生理、病理、組織、解剖無一不是依照器官系統次序論述。因為太習慣這樣的分類方法,中醫學中的五臟系統雖然可以互相比附,在操作時卻難以抽絲剝繭直指要害。 第一個問題 第一個學習上的問題是基礎生理學,中醫五臟六腑在比附到現代醫學的架構之中出現了問題,以「腎」為例,如同書中論及「腰痠」,直覺反應「腎虛」引起了滿堂哄笑。確實,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腎被聯結到生殖功能似乎更勝於聯結到泌尿功能。醫書所言「外腎」即是指睪丸,在《本事方》、《蘭事秘藏》、《醫學入門》都有「外腎」一詞出現,蓋形似也。當然在藏象學說中,又包山包海的把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都一起論進去,可是從《內經》當中去追蹤「腎」的功能,跟泌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