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源流淺探(2)
經方源流淺探 —— 從《漢書.藝文志》經方家至仲景方 (續上文)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自言:「 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又根據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 」其所言仲景論廣伊尹《湯液》,應非《藝文志》的三十二卷本,而是陶宏景所見的三卷本 [1] 。依照這樣的資料來探求,三十二卷本的《湯液經法》與三卷本的《湯液經法》應併行於漢代一段時間,然而被收錄進《漢書.藝文志》者,卻非當代醫家通用的三卷本《湯液經法》。 而由《輔行訣》的相關體例來看,《傷寒雜病論》的確繼承了《湯液》的用藥精神,而《輔行訣》的制方甚至比《傷寒論》更有原則與規律性,多依照五行生剋配伍,因此從《輔行訣》所引《湯液經法》內容更能看到是陰陽五行學說和五臟 辨證 [2] 。 但《傷寒論》的具體辨證方法卻不採用《湯液》以五行、五臟作為主要辨證法,而特採六經辨證。有研究者認為六經的實質是:人體患病後出現的六類症狀反應 [3] ,而不為《黃帝內經》中所指稱的六經,並舉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標名引用仲景《傷寒論序》並無「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二十三字;日本古本《康平本傷寒論序》將此二十三字改為小字嵌注於「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八字之下。因此認為張仲景並非據《黃帝內經》撰寫了《傷寒》。 仲景非據《內經》撰寫《傷寒》的立論是否可靠?就傷寒論六經傳變的認識來討論,在《素問.熱論》中有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在《熱論》篇就已具體提出六經傳變的問題,桂林古本《傷寒論》卷三〈傷寒例〉中有「 凡傷於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多死。 」與《熱論》中「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兩段文字對照互相類似,由趙開美本《傷寒論》卷三有傷寒例標題來看,可知桂林古本傷寒例非後人偽作 [4] 。 另由桂林古本卷五、溫暑熱濕燥風寒六淫疾病的條文,也可以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欬嗽。」條文相作參照。 亦有臨床醫師就傷寒論六經病與內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