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璧名教授離開了
蔡璧名教授離開了。如果說臺大四年哪位老師對我有影響,絕對是蔡璧名老師。
大學念的是藥學系,修總區文學院的課對我而言是重要的身心調劑。在醫院藥局實習的最後一學期跑去修了蔡璧名老師的「道家經典中的身體論述」,或許就是這堂課讓我覺得改走中醫應該也不錯吧?
在修課前就知道蔡璧名教授的重要著作,《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這本1997年出版,由其博士論文改寫的學術專書可說是非常早期,在醫療史與身體史尚未形成氣候的超前時代之作。這本書不只叩問中醫如何理解身心及人與所處在的自然如何互動,更重新挑戰中醫作為一個醫療與文化體系在中國思想傳統中的位置。重新回顧本書會發現該主張在當時的創新性。
回憶起當年曾問過老師,如果想深入研究中醫的話需不需要去念後中?老師覺得如果只是想做研究的話並不是必要的。當然,我是不太聽勸的學生。畢業後花了兩年補後中,補習課餘也回臺大聽老師的本草課,在期末得知老師生病需要休養,本草也就只學了一點皮毛,到後中才繼續學習本草與藥物。畢竟是藥學系畢業的,還是對藥有興趣吧。
大學的道家課讀了老子與莊子,在所有中國傳統經典中《道德經》與《莊子》是我願意反覆閱讀的。考上後中之後我設了這個Blogger「無何有之鄉」分享關於考後中的一些心得與資源,曾經也蠻多人在看。我知道,隨著時代更迭,一些經驗可能不再適用,這裡也就沒什麼在更新。雖然非常偶爾還會抱怨一下臺灣中醫的制度,包括負責醫與專科之類。面對這些變化,我在過去幾年也積極參與,儘管明白大方向是很難有所改變的。
「無何有之鄉」典出〈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意象,「廣漠之野,無何有之鄉」,才以此作為部落格標題。也很不好意思與吳建東醫師的部落格撞名,說真的吳醫師的部落格還設得比較早,直接被我搶走了。BTW,吳醫師最近有開一個氣血導引的線上課程,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參考(沒業配純分享)。幾年後,又趁著中醫實習回到臺北的機會,回臺大聽老師的莊子課,再遇見病後回到教學崗位的老師,再讀莊子。
2014年的臺灣政治與社會風起雲湧,蔡璧名老師病後回歸的十年留給我們更多寶貴的知識、技術、思想與詩歌。老師所教述的老莊、醫道、詩文儘管是根植於所謂傳統中國文化內涵,但如果不是在臺灣這樣充滿自由的社會,殊難想像這些內涵可以如此高遠如鵬程萬里扶搖直上又如此親切在街頭巷尾如蜩與學鳩。現在,我想老師應該回到了無何有之鄉,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或許老師過陣子無聊了,會再回到人間世,再一次逍遙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