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漂流在信仰的汪洋中

Life of Pi-- In the Float of Religion Ocean

Life of Pi

這是第一篇關於電影的文章,既然是「觀影」,那多少都是有劇透、有雷的,不過都過了這麼久,應該怎麼透也無所謂了。其實去年聖誕節看完此片就想寫,然而一直騰不出空來。因為我的筆慢,寫就一篇文章少說兩個小時,總要有比較長段的時間才能寫,每天發文大概也折死我了,受到「年輕世代,優勢何在」研討會的啟發,才奮發著寫,不過連每週發文都還有點難啊~

總之最近李安憑此片得了小金人,台灣人跟著發瘋。看到這理不由得感慨,台灣人是只看成功的。當一個人出醜,馬上被丟入垃圾桶,但當他再成功,馬上被撿回來,再度成為「台灣之光」,台灣真的太黑暗了,需要很多光。

Ang Lee
(法新社)

看完電影後便回家把網路上各路影評爬過,有很多關於「最後解釋」的解釋,比如老虎就是他自己,殺人食母倖存,狐獴是蛆,食人島是母親等等。不過本文想提出幾個比較有趣的點,依對於神學的淺薄領受再細究一下。


關於Pi

File:Pi uc lc.svg

「直徑為1的圓的周長是π」,這是國小學生都認識的。Pi,是一個無理數,也是大家所最熟悉的無理數,意即無法表示為兩個整數之比,而Pi,同時也是一個超越數,非代數數。另外一個著名的常數超越數是e,就不那麼為眾人所熟悉。

既然本故事談到「符號」,也就帶出整個故事與西方的符碼與隱喻系統,漂流227天,即是π的最小分數近似22/7。7,在西方傳統「Lucky Seven」的意象相當明顯,上帝創造天地,第七天完成,而第七日為安息日,也表達出上帝賜福給人類的意涵。在東方傳統中,完美的數字是6,易經中,一卦六爻,中國人的傳統也認為六六大順,凡是以六為吉,又與「祿」諧音,故中國人喜歡六。至於七的意涵則是「變」,中醫經典《難經》中有「七衝門」,表示食物經過消化道所需經過的七道關口,《難經》說:
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太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
由於食物過唇入口,咀嚼則碎,過會厭則不返,入胃則消,經腸則化,過闌門為渣滓,出魄門成糞便。因此每一衝門都具體表現出變化,七衝門之「七」非隨意取七個段落,而是表達出中國人對於「七」實質概念。且一卦六爻,七則一定要變卦,所以「七」代表變化自是不言而喻。

在此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七」在西方,變動而吉,但東方不注重變動,反而以不變動、到達極至、的「六」為吉。不過比起「六」的飽滿,「五」更蓄勢待發,故有「九五之尊」。也可以看看我的舊文章談《難經》中「五」這個數字。

π是圓周率,呈現出循環的意象。東方的生命輪迴觀,對比西方有創造與末世的線性史觀,也同樣產生衝突。電影的主角Picine用這個Pi,來扭轉自己被叫成Pissing的命運,不想因Picine這個名字成為被同學嘲笑霸凌的對象。雖然Pi不願意向命運低頭,命運之神似乎沒有因此厚待他。雖物質不滅,萬物皆是循環,但在各樣物質循環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水的循環。


關於海與水

Water
photo credit: laszlo-photo via photopin cc

有人在網路上開玩笑說「李安在這部片中成功對付四個導演最討厭的題材:小孩、動物、電腦特效,還有一大堆水」。Pi的名字,就是一座游泳池的名字,像是擺脫不了命運,同學叫他Pissing。之後,他的哥哥跟他打賭,敢不敢去教堂偷喝聖水,神父說「你必然渴了 (You must be thirsty.)」便帶出後半段Thirsty與Richard Parker名字對換的故事。水歸於海,海不辭細流,這是海的一個概念,但更為西方人所思想的是海的風浪,表達得最剴切的,應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太多人愛海明威了,甚至愛到要跟海明威一起泡酒吧,那種硬漢風格也是標準美國精神,少年與老虎VS老人與海,絕對是作者沒放過的一個"engagement"(藝評濫用字,其實真正的意涵我也不明白XD)。不過與海搏鬥的老人,得到一具魚骨,與老虎搏鬥的少年Pi,得到了自己的生命。片中一段Pi對暴風雨中的天大喊「I've lost my family. I've lost my everything. I surrender! What more do you want?」。一邊是絕不低頭,得到白骨;一邊是臣服與失喪,但尋回生命,如果真的要發揚一種價值,我會選擇「上善若水」。(其實我看到這段真的非常激動,因為,是啊,上帝,我對祢臣服。)

海,在聖經中最著名的就是耶穌行走海上平靜風浪,片中海平如鏡的場景,像是基督臨現,讓少年的心平靜下來。

水在聖經中間當然是重要的。很有趣的是,《舊約》關於「活水」的描寫比《新約》更多,而《新約》中只有《約翰福音》對「活水」敘述最多。
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8)
這句話極其重要,因為《新約》對於活水的描述也就這一次,其他的部分在《約翰福音》第四章的故事中,耶穌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卻向她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一個向人要水喝的人居然說「我有活水」,看起來未免不合理,但是撒瑪利亞婦在驚奇之中卻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

探究下去是探究不完的,在基督教中「受洗」象徵聖靈的澆灌,也是生命被賜下。Pi因著與哥哥的打賭,偷跑進教堂中喝聖水,不料被神父抓個正著,神父不但沒生氣,反而說「你定是渴了吧」。之後Pi對於這樣的信仰產生興趣,一直跑去教堂問問題,甚至受了洗成為基督徒(應是天主教徒更正確)。


關於毗濕奴

Vishnu

信主之後,他跑回去謝謝毗濕奴讓他認識耶穌基督,由於印度教是他的根源,電影中也反覆出現印度教的元素。(其實我也覺得中國傳統文化與基督教信仰是可相容的,畢竟中國人是非常努力在追求真理的)在印度教的三相神中,梵天主管「創造」、大自在天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天即是「護持」之神。創造、審判、保固,同樣也是基督教中「神」所能做的事,有人以為印度教三相神是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聖父創造之工為主,然而是藉聖子與聖靈創造;聖子救贖之工為主,然而是藉聖父的旨意與聖靈的工作進行;聖靈啟示之工為主,然而聖靈是由聖父與聖子所出。所以這樣看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毗濕奴是「護持」之神,認為「毗濕奴」代表母親是很自然的。劇中母親多次展現出她對Pi的保護,無論是Richard Parker活吞羊時、在餐桌上理性與宗教辯論時、船上廚子面露兇惡時,都如毗濕奴般一再維護著Pi。許多人在網路上討論著是否食母,依照毗濕奴護持的脈絡來看,並非不可能。當Pi捕到魚吃魚時哭著說「毘濕奴,謝謝你化身為魚來救我」這是毗濕奴的第一個化身(十種化身為: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黑天、釋迦佛和迦爾吉),食人島之形狀亦是毗濕奴。這樣的推論有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人反對。無論如何,李安保留這個問題的開放性,然而在這場船難必須「食人」卻是確切的。


關於食物

Food
photo credit: Another Pint Please... via photopin cc

在這三個一神信仰--猶太教、回教、基督教當中,對於「吃」有很多的規定,也有很多的故事。回教、猶太教都不吃豬肉,也不吃血,而佛教及印度教則是素食。基督教對食物沒特別禁忌,甚至聖經中的每個「食物」,英文皆是「meat」(肉),由於基督教主張「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吃什麼、怎麼吃」是枝微末節。然而,經上卻也說「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喫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

聖經中關於「吃」的故事真的特別多。夏娃所犯的「原罪」與「吃」有關。天主教的七宗罪,「暴食」是其中之一。摩西在曠野時,天降食物,稱做「嗎哪」。耶穌基督所行,在四福音書中都被記載的一件神蹟,也就是最為人所知的「五餅二魚」。彼得夢中見異象,看到一張白布裝著許多的俗物--那些舊約時代不可吃的食物。

電影中讓人產生戰慄的是關於食「人」,這讓我想到經上一句話「我的肉真是可喫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約 6:55)」。這句話很多人看不明白,難道真的要吃基督的肉嗎,真的要喝基督的血嗎?原來所謂的「食物」也是指著「生命」而說。

為了活命而殺人、食人,是可以的嗎?這便是「Richard Parker」這場真實船難發生的事情。孟子說「捨生而取義者也」,然而人性卻寧可取生捨義。怪不得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神話被孔子大加讚揚,畢竟這種行為(如果是真的)是完全違反人性的。這裡觸碰到一個最深的恐懼--死亡,與一項極大的罪--殺人。


關於罪與恐懼

Sin and Fear
photo credit: Funky64 (www.lucarossato.com) via photopin cc

殺人,奪去了他人的生命,在任何文化中都是極大的罪愆。而人們最大的恐懼,便是失去了生命。Pi在海上,面對著自己死亡的恐懼,面對著對自然巨大力量的恐懼,更面對自己在罪中的恐懼。這樣的恐懼,卻不因獲救而得救,Richard Parker雖然離開了,但一種深沉的恐懼卻仍如影隨形。

「人類犯罪的結果卻由上帝之子付出代價?」是Pi最不能理解的一點,卻也是基督宗教救贖論的中心。的確,當Pi失去一切,甚至要與老虎同船(或殺人食人),怎麼能相信他是被救的?他可以敬畏自然的力量,在狂風暴雨中間呼喊著「我臣服」,卻不是真正的臣服。真正偉大的臣服,只有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說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

人類的罪借由上帝之子獲得救贖,為什麼?也許只有靠這個許多人鐘意的「食母」版本,才能約略的比擬出來。Pi的母親一生信奉印度教吃素,但為了讓自己生的兒子活下來,母親犧牲自己讓孩子活命。是否是這樣的故事我們不得而知,很可惜的,這個故事更無法把這種偉大的可能性解答出來,只留下模糊的影子。


善惡二元與獨一真神


Light and Dark
photo credit: Werner Kunz via photopin cc


在許多宗教與文化上,善惡二元論都是很受歡迎、在理性上也很合理的。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或有云「太極生兩儀」,陰與陽相對,是中國人的觀念,在波斯「摩尼教」有黑暗與光明二神相戰,印度教也有梵天與濕婆兩神相爭。

相信「獨一真神」的猶太教、回教與基督教就顯得非常特別。三者有同樣源頭,相信世界為一神創造。世界是相對抑或絕對?在本片中似乎更傾向於相對,述說著這個故事的Piscine說「信仰像是一間擁有很多房間的屋子」,如果持守的是最加爾文主義的基督信仰將會非常難苟同,但對於多數人而言,卻好像一種安慰,認為若所有宗教能和諧相存不是更好嗎?

在此很難進一步將加爾文的神學觀闡述明白,若認為這是一部「讓人相信神」的故事,我是不能單純認同的,這是一枚兩面都是頭像的硬幣,無論相信的是有動物的故事,或沒有動物的故事,都不能稱作是相信神。不過繞過「相信神」,卻可以讓人相信自然的廣大無邊、自然的神聖、自然的力量。像是孔子說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似老子說的「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片中多個場景展現出莊子的「天」,有逍遙之態,有齊物之感,有小大之辯。

對於一神信仰者,天是說話的,天是有位格的,而其中的奧妙正在耶穌基督。祂是道路真理生命,創造時間空間的神,道成肉身,從天上下來住在人的中間。


尾聲

那天看Life of Pi,正是聖誕節,有什麼比「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這句話還要更適合做為聖誕節的祝福呢?我知道在物質世界,陰陽是平衡的,但在整個宇宙,陽是多於陰的,心理是影響生理的,邪更是不勝正的,雖然少年Pi一片把信仰問題留給人自己解答,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我是知道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考後中,你的目標在哪裡?

國立中醫,有影無?

中醫為何為了「國立」內戰?